Previous Page  62 / 13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62 / 13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重新敘說與對話的新領悟:這篇論文已經完成了兩年,多次

拿出來重新檢核,都會有不同的發現。這次為了發表,我和許

宏彬先生又進行的多次的討論。發表論文是一種重新敘說的形

式,現場的對話也是一種智性的刺激。我較新的體會有以下幾

點:

(1)認知的改變需要時間。認知分化性的改變較容易,認

知統整性的改變則需要時間。資訊的吸收可以很快的

提高認知分化性,但是由資訊轉化成知識,甚至由知

識形成智慧,這需要高階的認知運作,認知統整性在

我們實驗中難以呈現實驗效果的理由或許在此。

(2)我們發現受試者的生涯自我效能在實驗後三週增加,

自我效能是自信心的一種形式,只要自信心在工作

著,就有可能促進認知統整性的增加。

(3)生涯諮商必須配合生涯教育。生活經驗的累積與自

省,能夠促成認知建構的自我調整。生涯探索活動如

能隨著教改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推動而真正的落實,

相信對於學生的生涯成熟與認知建構的成熟有莫大的

幫助。

三、結語

出走,是一種對自己的再看見。流亡與游牧也許言重了些,

現代人時興出遊。出遊對某些人而言,是原有關係脈絡的斷

裂;出遊帶著性靈的出走,能讓自己的敏銳度在異鄉再度被喚

醒。參加國外的學術研討會,就有這樣的功能。尤其在生涯發

展的領域,國內認真研究的同好不出十人,但是在這樣的場合

同時有著數百人群賢畢集,因共同的興趣,操共同的學術語

言,其相互激勵、分享學習所產生的能量相當可觀。細細咀嚼

薩依德的智慧語言,我相當珍惜這樣的學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金樹人)

(本文摘自青輔會 生涯快遞第二期)

*Said, E. W. (1997).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單德興譯:

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

062 136

03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