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繞著這個主題,我參加了一場工作坊,一場專題報告。
工作坊的主題是:Symposium on spiritual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onnecting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專題
報告的主題是:Career exploration: A spiritual tool kit to
help clients focus and create their careers. 雖然我儘可能
的融入討論,透過一些活動的引導,也學到了一些小技巧。
然而整體而言,我是相當失望的。Spiritual 與
career都談了很多,如何connect在一起才是重
點,我看不到學理與實務有力的結合。也許這
在美國還是起步,要看到成果還有一段漫長的
路要走。
「科學家-實務家」訓練模式的兩難:上述
這種期待上的落差刺激我去看背後的原因。美
國諮商心理學的訓練重點,理論上是遵循著
「科學家-實務家模式」(scientific-professional model),研
究與實務並重。在研究中整理實務經驗,在實務中驗證研究
成果。事實也證明,諮商心理學家不能沒有實務經驗來充實
其理論基礎,兩者不可偏廢。然而我也觀察到一些現象,似
乎這個模式能充分落實者不多。這次年會參加的人數有將近
4、5百人,有學術界矚目的大老級人物,也有研究生,更多
的是實務工作者,她們散佈在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大學與
社區的生涯發展與安置中心,也有一些是政府相關部門的
人。學術界的資深學者大多忙於爭取研究經費,帶領研究
生﹔資淺者忙著升等與拼tenure,相對的減少了實務的歷
練。而實務工作者也有工作上生存競爭的壓力,這種研習是
她們充電的機會,上焉者還能夠整理經驗與心得,發表公諸
於世。當諮商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是visible的時候,如興趣、
能力、價值等特質的衡鑑,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任何一方都可
輕易找到敘說與表白的交集。但是spirituality是invisible的,
非得左右腦並用才能看得清楚,說得明白。普遍的兩種狀況
是:其一:看得清楚,說不明白,所看的不能服眾;其二:
看不清楚,說得明白,說的也是隔靴之論。這個議題不只能
意會,也要能言傳,兩者兼具,這就難了。
060 136
03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