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age  30-31 / 8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30-31 / 8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30

行政院青輔會年度工作報告

31

2005

年~

2006

「青年參與」及「青年公民社會」─

3

青年國是會議

2004

總統大選結束以後,社會對立嚴重,年輕人對於當時的政局不

滿。陳水扁總統在與青年人的「紅樓會談」中,承諾舉辦「青年國是會

議」,並責成青輔會協助辦理,讓台灣青年透過此一會議提出對於國家社

會的建言與主張。鄭麗君主委於籌備此一會議時,決定不落入傳統會議

的窠臼,而採取「審議民主—公民會議」的模式召開會議,並對「青年國是

會議」賦予「青年力量推動民主深化」的意義。

2004

青年國是會議」極為成功,也在青年與社會中引起極大迴響。立

基於

2004

年的成功經驗之上,青輔會於

2005

年賡續辦理青年國是會

議,其中不止擴大了討論的主題與參與規模,也採取了更為多元的審議民

主會議模式,特別是參考美國的「國家議題論壇」

(NIF)

與「學習圈」

(Study

Circles)

,發展出「公民對話圈」的審議民主模式。

在舉辦「

2005

青年國是會議」時,青輔會有如下的理念。第一、這一代

青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代完全成長於民主自由環境中的公民。他們比

前幾代人更具有聆聽別人說話、與別人達成共識的能力。他們的民主

生活、民主素養將決定未來台灣民主的內涵。第二、因為有外在威脅,台

灣社會問題的脈絡較一般社會更加複雜,也更需要學習聆聽、了解、思

辨,以及如何透過不斷的公民對話,逐漸形成社會共識。第三、青年國是

會議要採用審議民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在為台灣的民主深化做準

備,為凝聚台灣的公民意識做準備,為台灣面對挑戰、走向未來時需要的

全面公民對話做準備。

2005

青年國是會議」的總主題為「台灣未來、民主審議」,其下分為三

個系列。系列一的主題為「我們對台灣未來的主張」,包含「民主政治與兩

岸關係」、「社會公義與國家發展」、「媒體與文化」三個子題,此系列以「公

民對話圈」方式舉辦,凝聚青年對台灣未來的願景與行動方案。系列二的

主題為「我們對焦點政策的主張」,包括「青年就業」、「教育資源」、「青少

年政策」三個子題,此系列以「公民共識會議」方式舉辦,探尋青年對特定

焦點政策的主張。系列三的主題為「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國際參與」,包括

「台灣與全球化經濟」、「台灣與全球治理」、「台灣與全球公民社會」三個子

題,此系列以「海內外台灣青年行動論壇」方式舉辦,激發海內外台灣青

年對台灣國際參與的行動方案。

2005

青年國是會議」於

2005

8

月上旬開始進行分區會議,並在

9

初召開全國會議。在一個多月的期間內,共舉行了

49

場「公民對話圈」與

3

場「青年公民共識會議」,由上千位來自海內外的台灣青年廣泛討論兩

岸、社會福利、媒體、青年就業、教育等議題,並邀請

152

位專家學者、

56

位部會代表擔任專家證人,出席會議。青年們熱情且深刻的討論最後在全

國會議中凝聚成

131

頁,

74028

字的報告。

9

4

日,參與全國會議的青年代

表在具有歷史意義的陽明山中山樓向社會宣讀他們的結論,陳水扁總統

與謝長廷行政院長皆到場聽取報告,並做回應。

2 0 0 4

年以來,青年國是會議已經成為青年參與公共政策的傳

統,

2005

成功續辦,並經總統承諾永久辦理,青年國是會議的平台功能更

加確立,並逐漸形成青年議會的雛形。此外,與會青年經由審議民主激發

參與熱情,以多元觀點討論公共事務,也增加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一位

參與

2005

青年國是會議北區分區會議的不知名青年所寫下的感言,可以

作為

2005

青年國是會議的重要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