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age  28-29 / 8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8-29 / 8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28

行政院青輔會年度工作報告

29

2005

年~

2006

青年公共參與獎介紹

一、概述

青年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但他們的力量卻常常被社會忽視、曲解、變形,以至減弱而無法發揮作用。然

而,放眼其他國家,在世界舞台的挑戰賽中,青年競爭力卻往往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指標項目之一。如何提升青

年力量,培育青年領導人才,更是國家轉型的必要認知與手段。因此,青輔會

94

年成立「青年公共參與學苑」之

後,就不斷地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擔任政府與青年溝通之橋樑,好讓青年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

力,甚至成為理想「青年烏托邦」的主要推手。

也因此,「青年公共參與獎」之目的,除了要建立外界對「青年」的正面認同與關注,以提升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的社會形象之外,也希望能夠形塑青年公共參與的典範,催發青年動能,呈現青年活力,並展現青年理想,好讓

更多青年朋友體會,「公共參與」並不侷限於傳統對抗形式的政治、社會運動。更廣義來講,「青年公共參與」的

內涵是藉由青年的親身參與,集體創造對土地的認同,才能具體描繪出青年願景,並促使青年力量匯流成為公

民社會新的動力,建立青年活力與理想的新形象。

二、實施內容

「青年公共參與獎」一共分五大類:審議民主、志願服務、社區行動、

NPO

經營,與國際參與。每類別並分學

生與社會兩組分別評選,希望透過不同面向的交流、參與,產生意見與行動,打造未來的公民社會,為台灣民

主深耕。

95

年,一共有

282

名參選者公開接受學校、各級政府單位、社區及非營利組織團體推薦,參與第一屆「青年公

共參與獎」選拔活動,競爭十分激烈。青輔會並邀集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組成複審委員會,選出

36

名入圍者。而

後,再經決審委員會之討論,綜合評選出

10

位當選者,並於

95

3

25

日上午舉辦盛大的表揚大會。

表揚大會當天,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及陳總統均參與盛會,當場揭曉

10

位得獎人。所有得獎人各獲得

「青年公共參與獎」獎座及當選證書。總統亦親自頒發「志願服務」獎,與全體得獎人合影並致詞,鼓勵青年持續

參與公共事務。

工作項目

場數

/

參與人數

活動目標

「青年公共參與獎」表揚大會

1

/263

形塑青年公共參與典範

青年公共參與論文獎助

申請

46

/

初審通過

20

促進公共參與的研究發展

NPO

校園植根計畫(通識課程

13

所;校園

NPO

研討會)

<

下半年辦理

>

3

/13

/2,000

培養第三部門人才

建構青年事務第三部門資訊平台

組織會員

538

/

點閱數

275

萬次

/

瀏覽數

18

萬人次

促進公民社會實現

NPO

結盟及青年行動計畫

40

NPO

結盟團體

/24

件青年行動計畫

/135

人次參與培力課程 青年社區行動

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

13

個青年團隊、培訓

70

人)

70

國際思維,在地行動

全球青年服務

(GYSD)

1,444

/27,064

國際青年人才交流叢書

2

95.08.25

表揚大會之後,行政院長蘇貞昌也選在

3

29

日青年節當日接見

10

位得獎人。會中,蘇院長除了鼓勵年青年藉

著公共參與,用一己之力帶動整個社區、社會,及國家之外,也肯定「青年公共參與獎」超越個人成就,鼓勵「多

元參與、共同實踐」之精神。

三、青參獎之意義與效益

95

年「青年公共參與獎」一共有

36

位入圍者,分別來自不同領域與不同家庭背景,每一位青年參與的故事皆

是非常精彩動人,青年參與公共事務是多面向的,「青年公共參與獎」的舉辦至少有下列幾層的意義:

第一,青年朋友身體力行於志工活動、社區行動、社會服務、從事國際交流、推動審議民主。參與層面非常廣

泛,其中有位入圍青年選擇遠赴非洲馬拉威醫院當志工,有的到德蕾莎修女創辦之印度垂死之家領悟垂死之人

最真誠的心;同時也有人選擇在地服務,包括社區文化及生活的記憶重建、老人服務、兒童照護,全國各地都有

青年參與的足跡,不僅反應著台灣青年具體公民責任之實踐,並且勾勒了台灣青年參與的整體圖像。

第二、面對目前台灣社價值紛歧社會一直缺乏理性討論的文化,以致無法從過去傳統封閉社會開展到現代化

社會,許多青年選擇推動審議民主,嘗試為我們社會建立理性、思辨的空間與對話,他們的毅力、軔性、熱忱,成

為未來社會改革的新動力,有助於台灣民主更進一步的深化,公民社會進一步的形成。

第三、反應了一般民眾社區生活價值的支持,入圍中有位曾為邊緣青少年,在其即將誤入歧途的時候,受到社

區前輩鼓勵加入了社區壘球隊,開始了他和社區的第一次接觸,後來竟成為社區公共事務號召者與推動者,協

助社區發展。一位在土溝農村社區青年,鼓動轉變中農村之阿伯、阿姆一起尋夢、一起築夢,與社區居民之互

動,相互的感動,建立生命共同體。

第四、近年來青年公民教育一直為社會討論,目前大學學測有意將考慮加考「公民與社會學科」,無論未來課

程內容如何,以及實踐方式與鼓勵機制,無疑「青年公共參與獎」中青年公共參與之案例,皆可作為國內公民教

育最豐富的素材。

四、未來願景

未來社會發展將取決於年輕人的「公民能力」與「社會態度」,而國內歷經

70

年代民主化與

80

年代本土化的浪

潮之後,逐漸邁入全球化與資訊化急速發展的年代,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階級權力過度分化、統獨議題消耗公共

事務能量,讓我們的社會更需要一種有效參與及凝聚共識的機制,讓青年得以透過參與公共事務之過程,建立

公民意識,促進「公民社會」實現。

因此,為了讓青年的理想性格與改革身影,得以延續

70

80

年代「民主化」的發展,持續參與民主社群共同體

的成長,並累積公民社會資產,

2007

年將擴大辦理「青年公共參與獎」,來彰顯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典範故事,並

將這份熱情擴大至台灣社會,回歸公民社會該有的民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