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age  36-37 / 8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36-37 / 8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36

行政院青輔會年度工作報告

37

2005

年~

2006

「青年參與」及「青年公民社會」─

5

青年公民新聞

青年公民新聞

(

青年傳播權

)

政策目標、績效及

2006

願景

政策目標

2005

年「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提出有關青少年傳播權的政策綱

領:「建立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媒體傳播機制:在消極方面,除要求媒體自

律並注意社會責任之外,可由政府或民間機構,或由青少年本身,建立

媒體、網站評鑑與分級機制…」緣此,

發揮大眾媒體積極面向功能,導

引公民針對共同關切的議題,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參考

九0年代因應興起的公共新聞學之理念,擘畫推動「青年公民新聞平台計

畫」,期望透過各種民主審議方式之實踐,提升青年民主溝通素養,跨出

青年傳播權之第一步。

績效

為喚起青年對傳播權之覺醒與認知,我們推動青年公民記者研習活

動,而在熱烈之網路反應與踴躍報名下,我們從

329

位報名青年中甄選

預定名額

200

名,進行研習活動

(

參閱成果圖

)

。為讓青年公民記者有發聲

空間,我們邀集新聞傳播、網路專業寫手等各界專家擘劃建構青年公民

新聞平台,提供最開放的空間並結合聯播與部落格形式,讓研習後之準

青年公民記者有機會實踐青年公民新聞之草根行動力,相信藉由網路連

結、

RSS

串連,就創造出一個由下往上全新的新媒體平台。

願景

大眾媒體操縱真相的權力正在面臨挑戰,而這關鍵性的因素正來自人

們對真相的渴望,誰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呢

?

或許網路世界的青年自覺反

省的力量是一個可能,就如同陳順孝老師在「新聞故事:公民新聞文體的

想像」所提,「南韓的

OhmyNews

,打出『每位公民都是記者』旗號,如今擁有

三萬五千名公民記者、每天報導兩百則新聞、吸引兩百萬人次瀏覽;英國

BBC

Action Network

平台,讓青年交流訊息和意見,短短四個月就發展出

兩千種公眾議題指引、發起超過五百個社會行動

....

這是力量,是世界上隱藏在各個角落裡的青年公民的力量,未來我們將

以青年公共媒體平台為基礎,結合現有大眾媒體的資源合作,行銷青少

年傳播權理念,希望透過更多元之青年公共媒體平台(參閱運作圖),讓台

灣青年公民記者的聲音,照徹世界的每個角落,所以就讓我們從這裡出

發,一起朝「青年發聲、公共新聞」的理想邁進!

2006

青年公民新聞平台

暨青年傳播權未來架構運作圖

青年公民記者

(含特約記者)

專業編輯

(志工、協力)

全國記協、觀眾

主流媒體

(平面、電台、TV)

網路媒體

草根媒體

(ex. blog)

青年公民新聞平台

「青年參與」及「青年公民社會」─

4

專家論述

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策略

陳順孝

輔仁大學大新聞傳播系講師

二○○五年是台灣部落格

(blog

)快速成長的一年,也是公民新聞蓄勢待發的一年。一月,蕃薯藤邀集網路寫手

報導「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七月,青輔會在台北和高雄各辦一場「青年公民記者培力營 」,培養了兩百名準

公民記者、討論出台灣第一份公民記者公約、開發出一套公民新聞平台並開放給非營利組織使用;十一月,苦勞

網舉辦「提筆鬥陣:獨立媒體研習營」,培訓具有社會改革意識的報導者;十二月,中時電子報頒發第一屆「全球

華文部落格大獎」,許多入圍和得獎作品展現公民新聞的多元風貌。在此同時,南方社區文化網路、苦勞網、生命

力公共新聞網等人文媒體也開始選刊公眾撰發的報導。

公民新聞(

citizen journalism

,又名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根據

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

的定義,是指「一

個或一群公民,蒐集、報導、分析、散播新聞和資訊的積極行動,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地、可信地、準

確地、廣泛地、切合需求地資訊」。今天,大眾媒體競相炒作政爭、犯罪、緋聞、迷信新聞來刺激收視率和發行

量,偏離了民主需求,也掩蓋了草根聲音;公眾藉由部落格等科技來建立自己的媒體,報導親身見聞、探索切身

議題、交流彼此觀點,並且串連傳播,不僅可以填補商業媒體疏漏,增進社會多元族群的相互瞭解,還能帶動公

共對話,促成民主審議。

不過,台灣公民新聞還在起步階段,當前以部落格為主的公眾書寫內容,距離公民新聞理想尚遠。首先,部

落格大多偏向撰寫個人經驗和見聞,較少觸及公共事務;其次,討論公共事務的文章,偏向論辯全國性政治話

題,較少觸及在地的、社區的議題;第三,討論公共事務的方式,偏向引述大眾媒體報導再進行評論,很少自行發

掘議題、採訪報導。為何如此?原因之一是公眾取得公共資訊的管道並不暢通,許多人不知從何談起,想談的也

往往只能在大眾媒體設定的議題中進行二手評述。

要改變這個現況,最需要做的,莫過於儘速將更多的公共資訊公開化、網路化,讓關心公共事務的民眾能夠輕

鬆取得所需訊息,如議會詢答實錄、民代投票紀錄、政策法案內容、社區發展計畫、公共建設招標、企業投資持

股、法人組織財務,然後從中發掘題材,進行第一手的報導、分析和評論。今年十二月,資訊公開法通過實施,為

此奠定基礎;同月,

NCC

提名委員審查會將審查實況全程上網直播,還公布詢答全文和審查人投票紀錄,幾位網

路寫手據此進行報導和評論,就是公民新聞的具體展現,未來各級政府、議會和民間組織如能比照辦理,公民

新聞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政府、民間和學術機構若能舉辦更多的研討會、工作坊、專題講座,讓學術與實務工作者、傳統媒體記

者和部落格寫手交流經驗、分享所學,將有助於公民新聞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若能創辦更多的公民新聞獎,或在

現有新聞獎中增列公民新聞項目,也有助於帶動公民新聞質量的提升;而社會福利機構、社會運動團體、社區營

造組織若能積極創辦自己的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必定能夠豐富台灣公民新聞的內涵。

最後,期待台灣公共廣電媒體集團能夠儘速成立,並且仿效英國

BBC

,大力發展公民新聞。

BBC

在二○○三年創

iCan

平台(今年改名為

Action Network

),讓青年在上面交流訊息和意見,發起和推展社會運動,開辦四個月就

發展出兩千種公眾議題指引(如:如何組織住宅管理委員會)、發起超過五百個社會行動(如:消除校園霸凌),是

運用公民新聞來促成民主審議、社會改革的絕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