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age  64-65 / 8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64-65 / 8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64

行政院青輔會年度工作報告

65

2005

年~

2006

「青年文化」及「國家意象創造」─

1

前言

青輔會許多業務都是在激發青年創意,是在型塑新的青年世代的文化,這個文化的定義可以是一個

Life

Style

,從青年的語言、想像、具體的文化消費,到生活風格等等,這一代青年文化生活有一股很強的活力,這股活

力,期待能夠透過青輔會或是政府相關的業務,協助這樣一個青年文化的形成。

文化可以具體在日常生活中紮根下來,我們期待透過年輕人的視角、年輕人的詮釋重新去解讀台灣各項原鄉

的元素,包含文化的元素、包含記憶的元素,包含空間的意象,甚至可以包含歷史、社會、世界等等,如何從既有

的原鄉汲取創意,再以現在的設計跟現在的語言重新再現、重新塑造、重新包裝,它事實上是未來創意產業很

重要的元素。

幻想法國普羅旺斯,就可以感受到它某種風味,這種存在記憶內的文化意象,其實是不斷透過原鄉再現、產業

化的過程,跨國際、媒體宣傳,成功地進入訊息接受者的記憶中,像「韓流」或是美國西部

country style

,就是透過

產業,將一個國家最在地的元素,進行全球的傳播,也惟有最在地、最原味、最具有在地特色的,才能在全球的

競爭當中產生差異化,形成競爭力。應思考如何在青年文化的形成過程當中,不僅將創意發揮出來,而且也能夠

接回原有的文化資產與文化系統,透過他們的創造力與文化系統的結合,用國際語言重新詮釋、包裝及國際行

銷,不僅可以讓我們的文化產業在全球化的競爭過程當中具備特殊性和差異化的風格,同時進行了國家意象的

創造。

惟有透過生活才會累積形成國家意象,青輔會在推動這些業務背後真正的想法是,透過青年文化的推展,能

夠協助青年文化的發展,進而決定我們國家意象的創造;當青年走到國際上時,我們國家意象同時也走到國際

上,當青年在生活週遭將這文化意象生產出來,其實就共同決定了我們生活的社區

(community)

,我們對它的感覺

與詮釋,這背後是整個國家意象的創造。

在推動青年旅遊時,發現在全球的競爭當中最缺的就是國家意象;國際青年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台灣,而「台

灣」所代表的又是什麼?聽到普吉島、日本,大概可以想像整個觀光的過程、探觸到的文化系統。但是當一個國

際觀光客要來台灣旅遊時,我們並沒有給他這樣一個充足的想像力,所以在推動觀光時會覺得困難,其核心就

是沒有具體的國家意象。

要讓國際觀光客來台灣旅遊,第一個理由是這個國家的魅力,魅力是一種文化或是歷史的想像,台灣人是怎

麼樣生活的?吃什麼?用什麼?在那裡的自然景觀背後所可以感受的人文是什麼?台灣缺少這樣的魅力。

所以,期待可以透過青年文化的產業的建構,逐漸累積國家意象,其中青年旅遊是最具可能性。青年背包客是

最好的一個文化的探索者,推動青年旅遊,不僅在未來客觀的市場上可以看到它的前瞻性,也能在未來青年文

化及國家意象的創造中看到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