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行政院青輔會年度工作報告
55
2005
年~
2006
年
「青年產業」及「產業發展活力」─
6
專家論述
「原鄉時尚」─ 青年人與世界潮流中的文創產業
陳育平/華陶窯執行長
青年創業的大環境
【文化力即經濟力的時代來臨】
1997
年,英國首先以國家政策全力扶植文化創意產業,而在此之前,英國、歐洲與日本,已經累積百年以上
的文化產業經驗,日本更首先將傳統文化結合數位科技及媒體,於戰後迅速重建國家經濟優勢。韓國廣納英
國、歐美及日本經驗,清晰的文化定位及準確的經濟手段,成為主導消費趨勢的新興文化經濟強權。在此之
前,台灣年輕人的消費模式,從哈日到韓流,短短幾年,早已透露兩國間文化力與經濟力的消長。
【為什麼是原鄉?為什麼要時尚?】
台灣如何能擺脫每廿年就必須重新來過的產業宿命?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創造累積加乘的國際競爭力,將
是青年人的挑戰。
證諸成功國家的經驗,皆是以迅捷的科技為形式,深邃的藝術為內容;可變的經濟為工具,永續的文化為目
的,大力保存自身傳統文化及價值,再藉以創造國際差異化的未來生活圖像,進而傳播至全世界。
時值台灣經濟即將轉型進入文創時代,筆者於
2004
年
10
至
2005
年
11
月間,亞洲文化協會
-
智邦藝術獎獎助
下,七個半月走訪歐美、英、日等九個國家,實地參訪驗證,加以華陶窯廿年在台灣的實務經驗,提出「原鄉時尚
Native Trend
」觀點,嘗試協助新世代青年人與文創時代接軌。
■原鄉時尚的定義
原鄉代表時間軸上深度的剖面,
--
無可替代的文化獨特性與極度的風格差異化,即使因歷史因素而模仿自他
鄉的內容,也會透過深入使用風土資源(技術面)、人際及環境情感的持續內化(精神面),而賦予產品或服務一
眼即可辨識的獨特風格。
因此是獨特風土的、文化差異的、生活美學的、倫理脈絡的、可累積的、可傳承的。
時尚代表空間軸上廣度的平面
--
能夠與國際溝通的語言模式,能夠充分以現代創意運用及詮釋地方資源,包
括產品功能、包裝、顧客關係、行銷方式等,透過正確及無所不在的品牌訊息,提昇一個區域或國家文化的國際
能見度。
因此是互動的、持續創新的、跨界整合度高的、可模式化的、延伸度廣的、感染度高的。
■華陶窯與「原鄉時尚」
華陶窯是「原鄉時尚」概念發想的起點,也是原鄉時尚初步模型的具體實踐。運用在地原料、工法、歷史文
化,重新以現代思維詮釋,透過物件、空間及生活型態的創造,從鄉野向國際發聲,是「原鄉時尚的創意基地」。
■原鄉時尚正是一種藍海策略
以厚實的土地文化基底,創造區域或國家的生活文化品牌;並重新挖掘出品牌故事背後實際存在的地方生活
場景;且更進一步地以國際語言為模式,加以整合及數位化,將原鄉文化,層次豐富多元地轉化為具有國際能見度
的新產業。
因此,「原鄉時尚」是一個不斷累積、整合和加乘的過程,非僅刻板地復古,而是多元文化與技術的全方位整
合。在整合的過程中,千百種的可能會湧湧不絕出現,如同舊文字新語言,能力在於論述、轉化。透過「再”生活”
化」重建一種重視土地倫理的創業能量。
政府可以有的作為及努力
【引領青年人回歸原鄉,創造時尚】
強大的青年社會能量,需要有意識地引導,甚至引發辯論以啟發年輕人內在的覺知體系,。
引領年輕人善用既有文化資源,創造新時代的台灣生活風格
(life style)
,並同時強化其環境意識、文化認知、產
業視野及國家形象建立等公民認知,從描繪「生活圖像」開始,拉近產業發展與生活文化間的鴻溝。
【具體推動方向】
文創產業政策雖自
2002
年即已提出,但根據抽樣調查顯示,年輕社群認知度不及
5%,
顯示基礎溝通仍相當欠
缺。因此初期應以建立輔導體系、強化認知及視野為優先考量。
1.
加速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法」通過,健全文創產業的法源依據,以及產業發展之生態。
2.
與大專以上學校及社區大學合作,將創新育成計劃落實在”文創產業青創育成學程”的常態課程中。廣化與
深化創業教育,培育青年之創業潛力,進而將台灣塑造為創業型社會。
3.
成立文化創意產業青年創業顧問團。規劃文化詮釋議題,定期與青年人對話,藉此振盪與提醒新世代年輕人
內在的覺知體系,建立認知並激發創意。
4.
成立文創產業數位尋寶圖,提供年輕人具體的工法及產業訊息,鼓勵建立新的工作及生活價值觀。進而延伸
為無界線跨界合作平台,媒合各領域工作者。
5.
鼓勵手工技術的傳承,建立「手工尊嚴」及「工法美學」,激發青少年對台灣原鄉文化的自覺與自省,讓文化向
下紮根,鼓勵開拓創意領域,保存與創新台灣文化資產,並進一步形塑屬於本土的氣質和品味,同時透過青
年人的新詮釋,使在地的鄉野價值彰顯於全球化的經濟競爭中。
6.
提供青年人國內外文創產業實習之機會,建立視野,從差異化的對比中找出自己鮮明的定位,並吸收第一手
的實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