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章 大專學生職涯發展與
其所需職涯服務
第一節 職涯輔導的演變
18
世紀末機械化生產取代人力,帶動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
職業結構與勞動力供需產生變化。當時美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
許多青年學生從學校畢業後,無法在複雜的工作世界獲得適當的
工作機會與良好的適應,有鑑於此,美國輔導專家帕森斯
(
Parsons
)於
1908
年在波士頓設立職業局,極力推動各項職業
輔導措施,成為「職業輔導
」
(
vocational guidance
)的創始者,
他提出特質
-
因素論,強調人與環境的適配,致力協助人們尋找適
合的工作,此一理論即是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
1937
年美國職業
輔導學會將職業輔導定義為「協助個人選擇職業、準備職業、安
置就業及在職業上獲得成功的過程」。
19
世紀末電力帶動大量生產,進入工業
2.0
,也就是第二次
工業革命。「職業輔導
」
受到更多重視,轉變成從整體的觀點,
探討個人身心發展的歷程,以及影響職業選擇與適應的心理及社
會因素。此時的職業輔導理論發展更為多元,諸如羅安(
Roe
)
的生涯選擇人格論、金斯伯格(
Ginzberg
)、舒伯(
Super
)等人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何倫(
Holland
)的類型論以及戴維(
Dawis
)
和拉奎斯特(
Lofquist
)的工作適應理論等,皆被用於個體職業
的探索及測量工具發展。此時,因著工業化的需要以及杜威(
John
Dewey
)實用哲學的影響,「職業輔導
」
與「職業教育
」
開始結合,
學校希望透過職業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知能與專精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