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Previous Page  24-25 / 11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4-25 / 11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22

23

下田去

和在地孩童一起

下田

成 果 分 享

今年已有八名年輕人住進籃城。籃城好生活從體驗農村生活進展到創造農村生計

的可能,與去年相較更有生活感,陪農友轉作並協助銷售(八分田全部人工插秧),

也更能夠體驗務農的辛勞以及沒有農村社會資本年輕人留農的不易。一期稻作有

一百八十八位支持友善土地理念的穀東支持此行動,在創造收入的同時也是在實踐

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回應農村青年人口外流的問題。目前,團隊參與的友善農地

約有一甲,明年農友可由目前的兩位擴增到四位。關於閒置空間,先敞開大門給社

區居民作為公共使用的空間,沒有刻意將空間的物品準備得很完整,此舉動帶動了

一兩位居民分享了他們的日常用品供給於這個空間。敞開的空間,帶給這個巷弄的

轉角多了明亮的新氣象。

青年一起下田

角間廢墟

農民教導青年種稻的知識

張森葳

/

暨南大學社工所

吳宗澤

/

暨南大學人類所

陳宜文

/

暨南大學東南亞所

劉力華

/

暨南大學公行所

郭怡君

/

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水沙連行動辦公室

王梓頎

/

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水沙連行動辦公室

團隊成員

最 感 動 的 事

還在累積經驗的我們與農友合作,增加了農友的農動力成本,除了友善耕作的娑草、撿

螺外,後續手工收割和後續碾米的搬運,金海伯也都在我們需要幫助時適時協助。二期稻米

全數手工育苗、插秧讓金海伯的右手受了很重的內傷(無法舉高),因為阿伯個性的關係向

來有什麼就說什麼,常常笑笑的對我們抱怨,不灑藥多很多工出來很累。即使如此,阿伯還

是很願意陪我們做這件吃力的苦差事。吃力不討好卻仍然堅持,我們看到的是未來有更多土

地能被好好對待,讓金海伯仍願意的是把種稻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人。我們起初嚷嚷著對農村

農友的放伴,換來阿伯對我們無私的放伴,這種投資報酬率看似不平衡的相放伴,累歸累,

卻讓我們感受到以前農村交工相放伴的溫暖。與老農的互動如此,與年輕的農友則是,看著

四個月前沒有種稻沒有下過田的李尚,收割時穿著雨鞋在田裡走動、在田埂邊的水圳跳上跳

下自然俐落的模樣,瞥到他在田裡的自信雖然只是一瞬間,卻讓我們感受到平臺存在的價值。

幾個沒有農村社會資本的年輕人,土法煉鋼的以相放伴的方式伴老農、新農、伴農村,我們

不是專業的農民學院,時常也會糊塗也有惰性,但用著一種再怎麼樣都要貼近土地的方式,

希望找回、分享這種農村草根的價值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