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Previous Page  166 / 2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66 / 2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藏在記憶底層,災區地景的力量與醜陋並未挫傷他,反而成為他

前行的方向。

9 9 年,楊哲一以「搶救臺灣─從『後災區』的影像出發」通

過壯遊臺灣計畫補助,走遍高雄那瑪夏、甲仙小林村、臺東縣太

麻里鄉嘉南村……,記錄八八水災後災區重生,透過他的視角,

我們得以窺見崩塌的山、被掩蓋的房子,時間過後,長出茂盛的

生機。「災難現場的重生,是自然界的邏輯。」他指出,在循環

之下,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災難為什麼發生。「我其實沒有很用力

地做這個計畫,因為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情。」他聳聳肩。

當時所拍攝的一系列「後災區影像」始終沒有正式集結成

大型展覽,因為計畫至今仍在發展中,而楊哲一充滿野心,希望

能透過持續觀察,讓不同時間點的空間堆疊出一個立體的災區圖

像,「我想拍全世界的災區,地球就是一個災區。」但他也不諱

言拍攝的難處,「災難很容易觸碰到人內心脆弱的一面,也不能

太抽象,顯得你與災區毫無關聯,當中的距離很難拿捏。」

單一災區無法訴說臺灣的歷史。對楊哲一來說,災區不斷發

生,臺灣不僅在歷史是斷層的結構,地理也是。影像讓人看見,

而改變則要透過知性的研究,「比如學者應該去探討為什麼小林

村住在不該住的地方?為什麼人要住在那樣的環境?當中經歷怎

樣的遷移?」

「對於後災區的影像意義,該出現的是醒來的意識,而非緬

懷。八八水災不是唯一,未來仍有可能發生。那時主要是希望讓

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必須去深入觀察,讓大家看見災區,然後走進

災區。」楊哲一說。

168

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