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青年志工團隊競賽及運用單位表揚計畫」成果專刊

卓 越 組 Youth Volunteer Serv i ce 11 10 Ibu 部落共學團隊 Kulumaha 量,並將實務操作練習融入部落巡禮籌備,讓孩子 舉辦一場屬於自己的公開活動,向外界說出自己的 想法。 「每到舉辦部落巡禮前,四散在各地的孩子們 就會回來幫忙,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屬於所有 人的活動,更是串起跨世代交流的重要平台。」短 短幾年裡,從第一批孩子陪伴跨到了第二批孩子學 習,活動也捲動了青年、家長和部落族人,在地開 始編織出支持青少年的網絡。這樣的支持系統是可 以自主正向循環發生的,即使這些孩子長大後也離 開了部落,但郭孔寧相信在孩子的心裡,絕對掛念 這個家,這塊土地。 一起回 家 找自己 Kulumaha ,一起用族語說出回家 2016 年,郭孔寧來到布農族的部落 Buklavu (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打工換宿,因緣際會進 入課輔班協助觀摩。身在原鄉教育現場,她發 現孩子的成長環境難以建立長期支持關係,以 致於在長大的過程中對於自己是誰和未來發展 感到迷惘。於是,她成立「Ibu 部落共學團隊」, 以跨校大專自組團隊運作,攜手孩子與多元背 景團隊夥伴一起踏上尋找自己的旅程。 「共學」而非「服務」, 長出自己的力量 長期陪伴外,團隊更期望能解決原鄉青少 年生涯發展限縮的困境。這群孩子普遍在成長 過程中看不見多元生涯樣態而不知道如何想像 未來,導致最終多選擇從事軍人、警察、護士 等在部落中普遍但其實不符志趣的職業。於是, 團隊發想出「青少年生涯試探模組」,透過各 種量身打造的課程陪伴孩子長出自我實踐的力 深耕後放手,讓改變永續 「來到武陵第五年,我看見部落青年已經 慢慢可以接手支持青少年的角色了。」郭孔寧 說。從生涯發展到部落產業經營,Ibu 團隊希 望,再過一段時間在地就能有自我支持的力量, 讓團隊慢慢退場,看見這個改變在部落永續發 生。幸運的是,這樣的想像已經慢慢成形,或 許再過兩年,這樣的循環就能夠實現──讓部 落青少年在自己的土地上肯認自我價值、找到 未來方向,長大後再回頭伸出手牽起身旁的人, 實踐部落共好、共生。 Ibu 部落共學團隊

RkJQdWJsaXNoZXIy MTY2MT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