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第2屆青年諮詢小組成果專刊

胡 詠 新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在臺灣造成了難以磨滅的 災害與傷痕,但在傷害的背後,則有一群人帶 來希望和光亮,他們有的來自非營利組織、有 的是個人自發性行動,在這群無私的人們當中, 詠新也是其中之一。當時她服務的非營利組織 投入於災後重建的行列當中,便得知高雄桃源 區原鄉部落需要協助的消息,因此在當地展開 長達三年半的蹲點生活,與布農族人一起走在 重建家園重建的漫漫長路。 災後的重建和協助,本就是件艱 難的任務,詠新雖然已有心理準 備,但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 境中開始生活,還是非常惴惴不 安。剛開始,除了仔細聆聽部落 需求,努力達成協助部落重建這 個首要的工作事務,還得時不時 調停部落間不同群體的分歧,如 何能建立信任感、滿足每個人的 期待,同時又得兼顧公平性的資 源分配,令詠新很頭痛。在每天 不斷溝通協調、尋求社區共識的 過程中,詠新也領悟出其實社會 服務的本質就是在服務「人」, 社會工作者提供的服務內容,也 應該從人跟人的共同生活和理解 開始,而不是做傳統社工服務框 架中的資源連結與福利服務而 已。 從零開始 重建部落 社區 領悟社會 服務應當 「以人為 本」 多了對人的關懷與同理心,詠新 後來選擇了攻讀英國曼徹斯特大 學國際災難管理碩士。「因臺灣 專門從事社區重建、社區防災經 驗的社工很少,讀研究所一方面 是想在實務經驗過後,再回去補 足這塊的學術理論;另外也給自 己個空檔回顧過去,除了能安靜 梳理參與災後重建服務的台灣經 驗,同時釐清與重新定位自己成 為一個屬於自己期待樣貌的社會 工作者。」 48 49

RkJQdWJsaXNoZXIy MTY2MTUz